穿上戏服,那个一辈子不怎么流泪的庄稼汉,居然每天都会眼含热泪。整日围着锅台转的大婶,转身成为了“红嫂”,带着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一幕幕生动的红色故事。
当一座村庄“入了戏”,会发生什么?
“这也太沉浸了”
9月,常山庄村已遍地秋色。位于村东南的露天山村剧场,近千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正静静等待着戏剧开场。
“门前有条长长的河,甜甜的河水养育了俺。人人都说沂蒙美,好山好水好家园。”童声念白后,伴随着高亢婉转的《沂蒙山小调》,身着各色服装的乡亲登场了,推着独轮车支前的老乡,坐在纺车边纺线的妇女,手持犁耙耕地的农民,跟百姓亲如一家的军队……瞬时把观众拉回到上世纪的民风画卷里。
常山庄村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当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至今村子还保留了从前的完整风貌,而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正在被以戏剧等形式重新上演。
当日所有人最期待的重头戏,是11点开始的沉浸式体验项目“重走支前路”。
“重走支前路”出发前的动员大会。(景区供图)
村口大戏台下,十几面红旗挥舞,扎着红头绳的“红嫂”在台上动员讲话。观众被分为救护、运输、护卫三支队伍,大家打着旗背着枪,推着弹药箱和粮食,向着前线挺进。
正午的乡村土路上热浪滚滚,但挡不住队伍中高涨的热情,每当前方红嫂发出号召,人群中就传来一声声洪亮的回应,有的游客情还不自禁自发高喊“乡亲们跟上,不要掉队”。
行进途中,有模拟敌机轰炸的桥段,红嫂号召大家隐蔽,游客们纷纷捂着耳朵蹲下。
行至一处山坡,“支前队伍”停下休息。毫无征兆地,无数炸点突然在周围炸开,轰鸣的巨响中,四处尘土飞扬、黑烟滚滚。“敌机来了,同志们,隐蔽!隐蔽!”伴随着红嫂的呼喊,人们纷纷捂着耳朵蹲下,感慨道:“这也太沉浸了吧”。
当日的演出共进行了两场,来自红嫂家乡旅游区沂蒙四季艺术团的演员们“全副武装”,带领游客冲锋,隐蔽,边行进边表演,没有人有一秒“出戏”。
四季艺术团
这是沂蒙四季艺术团成立的第4年零179天。
山村剧场西侧有个小门,进入就是“办公区”。四季艺术团演员们的一天通常都在这里开始。
上午8点50,副团长袁中川会带着大家开会,交代当日要演的剧目、人员安排、安全事项等。不大的会议室,挤满了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农村大娘,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鬼子”、“伪军”……
这里几乎没有专业的演员,大家的“出身”各不相同,从金矿工人、鞋厂下岗人员、代课音乐老师,到农民、他乡归来的打工者……但相同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有人对自己的角色如数家珍;有人放弃了更高收入的工作过来;山村剧场的旋转舞台有一块是钢板做成的,夏天太阳一晒,接近70度,但演鬼子的年轻演员每一场眼都不眨地趴倒在那里,一动不动……
2021年3月,艺术团招聘时,就明确了要“用当地人、说当地方言、演当地故事”,要做“不是表演”的表演,因而招的都是普通人。但“麻雀虽小”却没有一样被放低要求。大家最初跟着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培训了三个月,随后又进行了更重要的一步:去参观纪念馆、野战医院旧址,去五公里外横河村“红嫂”明德英家体验生活。“得让大家知道我演的到底是谁。”演员们被要求回来做总结,有什么感受,要用怎样的形式和语气“编辑”这个人物。
“四季剧团有一个规矩,进了村子那道门换上衣服,就得入戏,你只能是角色,把自己全忘掉。”四季艺术团副团长袁中川说。
小院里的剧场
下午,景区保留了抗战时期风貌的小院里,安排有沉浸式演出,剧目是《识字班》和《战地医院》。
孙杰坐在昏暗的土屋里默默等待,这位早年外出打工的中年人,面对举起的镜头有点羞涩。“我这都是业余的”。
《识字班》讲的是1944年春天参军动员大会上,19岁的梁怀玉第一个上台发言,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孙杰饰演的梁怀玉父亲,因为不满女儿嫁给家境贫寒的刘玉明,喝醉了酒跟女儿发生冲突。
演出开始后,观众身后突然冲出一个跌跌撞撞的醉汉,操着方言对着“梁怀玉”大声训斥,又粗鲁地抬手要打。“我把你拉扯这么大,你就这么对待你爹啊?不活了我。”短短几分钟,撒泼般坐在地上的酒醉老父眼中竟噙了泪。
这一幕结束后,孙杰和饰演母亲的演员王凤下场,没人关注的角落,两人悄悄擦了擦眼泪。“每场都会哭吗?”“嗯”孙杰抬起头略不好意思地笑了,眼睛还是红的。
结束小院的演出后,演员孙杰和王凤还沉浸在角色的情绪中。
这些年,演员们一场戏能演2000多场,最多的时候一天演13场,但大家知道“对每个观众来说每一场,都是第一场。”
小院表演非常“原生态”。观众就在院中两排长凳上坐着,演员就在“眼前”表演,没戴麦克风却听得清清楚楚。很多时候院外也站满了人,演出“最感人”的《战地医院》时,掌声从院外响到院内。
小院演出就在当年的真实“老”场景中进行,演员距离观众也非常近,完全“沉浸式”。
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掌声的。同时兼任艺术团策划、编剧的副团长燕兵,一开始写了《战地医院》,却没什么反响。他从另一个组过来看情况,发现姑娘们演出时都把帽檐压得低低的,眼睛也不敢看观众。发现这一点后,燕兵多次给演员们讲戏,讲那段烽火岁月。讲的过程中有人忍不住问他:“大爷你怎么哭了呢。”燕冰含着眼泪说:“孩子啊,你们还不够了解沂蒙,沂蒙精神,一旦了解了心会颤抖。”
一次一次排练,姑娘们越来越像故事里的人物,终于,她们演出中可以饱含深情的将台词和眼神传递给台下每个人。姑娘们演进去了,观众也动容了。
长路后的“爆火”
常山庄村的“变身”回看时源于一个偶然,又被一步步推动成“必然”。
2007年,电视剧《沂蒙》开拍,主创团队在走访了200多个村之后选中了常山庄村。拍摄结束后,因为置景的一部分乡村已经拆迁,也不能空置,就建成了影视基地,随后又在这里建起了沂蒙红嫂家乡旅游区。
开景区,得要有吸引人的项目。常山庄村里开启了一系列剧目,最火爆的是在小院中演出的“小戏小剧”。这种在观众面前不到一米处演出的剧目,沉浸感、体验感、互动性皆强,只需要三四个演员,人来了随时就能演。两年的时间里,沂蒙四季艺术团先后创作排演了《跟着共产党走》《金维三》《识字班》《战地医院》《风雪朝山夜》等11部“小戏小剧”。
此后,《沂蒙1941》《冬生参军》两个互动式剧目先后出炉;2024年,团队又创作出《重走支前路》《苟队长娶亲》,打造了一条沉浸式红色演艺演出链。
2024年十一假期的尾声,因为短视频的传播,潮水一样的人流涌进红嫂家乡旅游区,每天能达到7.5万人,假期结束后每天也有4万人,是去年同期的3倍。因节目的持续火爆,10月12日,景区不得不发出限流公告。
在这一过程中,沂蒙红嫂家乡旅游区副总经理闫纪锁遇到了很多让他印象深刻的游客。一位96岁的抗战老兵,坐着轮椅从川渝一带飞过来“重温战斗岁月”。闫纪锁不放心,在身后跟着他。被家人推着体验结束后,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老人对着他们竖大拇指。“你们搞得很好,这样后辈才能记住这些事。”当闫纪锁问他“是不是当年战争比残酷许多”,想起牺牲战友的老人脸上肌肉一直在颤抖,眼睛也红了。
村子“活了”
红嫂家乡旅游区的发展和爆火,也让这个多年来发展“静止”的小山村,开始有了新的生机。
65岁的村民刘乃平自小对“贫穷”二字印象深刻,影视基地建设前,常山庄村是省里挂名帮扶的贫困村,村民年收入不过千元。
影视基地开建后,变化实实在在开始了。土地流转后每年亩均收入1000元,远超过在这块“不行”的土地上种庄稼,2012年刘乃平被叫去景区当保安,邻居家平日赋闲在家的妇女被叫去做保洁,家家户户都有了稳定收入。有剧组来拍摄时,他还去当了群演,“穿大褂演个财主,还演过鬼子。”一辈子只在电视上看过剧的村民们感到新鲜又有趣。
“景区就像一台大功率的就业 ‘孵化器’ ”。闫纪锁介绍说,当下景区2/3的员工都是附近村民,农副产品老百姓可以免费售卖,年轻人就在文创店就业;影视剧方面,这些年这里共拍了500多部戏,每部戏都需要大量群演,除了能挣到从100到1200的劳务费,有的村民还从普通角色演到特约演员,实现了戏剧梦。
随着影视基地的发展和红嫂家乡旅游区的爆火,常山庄村迎来巨变。(景区供图)
2016年,“常山庄村”扶贫模式被写入“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2017年,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来调研旅游扶贫工作,对这里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现在已经退休的刘乃平家住村东,闲暇时经常在自家平房顶上看着这边“重走支前路”演出。“炮一炸,枪一响,不睁眼都知道演到哪了”。人最多的时候,景区聚集了几万人,放眼望去人山人海,冲锋号一响,热血沸腾。坐在屋顶的刘乃平也很激动,他从小听着罗荣桓、陈毅、徐向前在这里的故事长大,看着村里的青代会旧址等在几十年的历史中少人问津,现下这些革命故事终于被更多人听到了,这片沉寂多年的红色热土,也真的活了。
“生动叙事”的意义
这一年,天南地北来红嫂家乡旅游区的人群中,有南开大学的青年学者张智超。今夏,他跟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国情研修团队来到这里,第一次走近了这片曾在近代革命史上留下姓名的土地。
“这是一种经典叙事的生动化和年轻化”,谈起“重走支前路”张智超说,在这个时代,新颖的、吸引人的形式更能达到理想的传播、传承效果,也更能帮助这个时代的人对抗历史虚无主义。
张智超觉得,对于这些经典故事,可以向真实人性中进一步挖掘探索,会更具有感染力。而且“不要怕问题”,而是可以继续将当下的科技手段与真实的历史有机结合,“探索创新,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当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离开的时候,正值夕阳西下,喧闹了一天的常山庄村在这一刻变得静谧。当我们走出来,恰好遇到沂蒙四季艺术团的演员在路边等班车,有人远远向这边挥手。脱下那些带着补丁的、几十年前的厚重衣物,卸下那些在血与火中蓄起的情绪和情感,每个人都像变了一个人,更加轻盈靓丽。
这一刻他们要回到现实世界,回归自己,去拥抱孩子、柴米油盐,拥抱属于这个时代的幸福和烦恼。
但明天,又将是带着使命,全身心“入戏”,让历史“重现”的一天。
总监制:廖鲁川
监制:刘海鹏
策划:刘雅菲 赵艳 吴佳
统筹:吴佳
文字/摄影:孔雨童
拍摄/后期:李家澍
配音:朱若彤
海报设计:许晨
漫画:徐进
特别鸣谢:临沂市委宣传部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李家澍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